家戰Custody_影後感

Jyun Yi Wang
6 min readMay 23, 2018

--

此文含帶大量電影內容與個人想法,有雷慎入。

整合考後一連看了兩部電影,若不記錄什麼貌似浪費了為期五天的透徹休息,恰好看到學長分享「台中影迷站出來」的文章,便前去觀影。

評價網路上很多我用這張圖帶過XD

一開始,便用最簡單的方式帶入劇情,夫妻對簿公堂,在拉扯監護權、兩人共同基金等等問題,這裡,是整部電影至關重要,卻最令人惋惜。

在法院的片段,男人被所有小孩屏棄,包括曾經對女兒施暴因為反對女兒交男朋友、兒子透過法院聲明不要跟男人安東有任何關係、女人米蘭及家人每天被男人騷擾、甚至成天在家門外車上打尖等待;但透過辯護律師之口,呈現父親在工作上、打獵團體、以及親朋好友之間,所營造出慷慨、平易近人、是個好的工作夥伴,試圖形塑出一個其實,孩子對父親的觀感來自媽媽的神經質,是媽媽洗腦了孩子。

但對我來說這是個失敗的安排,或許從小就從父母得知他們班上許多學生的家庭問題,對於父親這個角色在家庭問題上,太多太多角色都是如此,外界評價頗高、但私底下對待家人卻是毫無耐心及近乎暴力的人格,編劇試圖營造的角色是在普遍不過的父系社會底下家庭暴力者。

編劇試圖營造的角色是在普遍不過的父系社會底下家庭暴力者。

而最後的判決也毫不意外地,法官站在公眾評價一邊,認為應該給予父親接近小孩的機會,影片沒有更仔細去呈現判決結果,但是這個判決直接引燃後續的戰火。

首先是朱利安的週末被一分為二,一早被父親強迫接走帶去父親的家庭,在這一個段落安東的掌控慾展露無遺,偷翻朱利安的書包聯絡簿,透過聯絡簿發現自己的姓名欄被填上不詳、意外發現米蘭的聯絡方式(在這之前米蘭不斷換手機以逃避安東的騷擾)甚至到劇情末段透過家人之口得知米蘭跟兒女一起搬到新國宅,強迫孩子帶他前往國宅的段落。

一再將父親對待家人的私領域醜陋面呈現給觀眾,在這裡,只要是在父系家庭成長的孩子都不陌生甚至有種我所信奉的世界被強制否認的感受;之前跟好友談到關於自己為什麼一直沒辦法進入感情關係:

「你到目前為止都沒辦法像任何一方呈現你私底下究竟是誰,是不是真的對人好,還是只是外顯好人,內在卻是個魔鬼。」

有些人適合當同事卻不適合更親密的人際關係;這件事情影響我很深,因為我是個情緒化的男人,而且上大學之後才開始慢慢將內在父權的一切解除洗淨,但還是有許多雜訊干擾著自己看待外界與關係的評價,是不是我進入關係之後,也會是父母口中那些可怕的家長,或是如電影中的安東瘋狂掌控慾又是個醋罈子。

影片中後段將孩子與母親的狀況在女兒的感情生活之中獲得正面的評價,透過米蘭就算領著失業救濟金還試圖讓孩子擁有度假生活、生日派對種種,甚至只要女兒不翹課,都支持他與男朋友繼續交往,再再呈現米蘭其實才是此案中真正能帶給孩子愛與歸屬的家長。

這裡很可惜的段落是女兒在廁所驗孕的段落,將鏡頭至於地板利用足部在廁所中的動作,拾起驗孕棒包裝時的停滯掙扎不安、跨坐便器或出去的一部到檢視,雖然沒有呈現結果,也沒有交代接下來的劇情,我們無從推側究竟結果為何,但這裡著實帶給後段父親找到米蘭一家的新租屋處時一個非常大的壓力。

究竟安東進入房門之後會不會發現女兒懷孕?或是發現兩人的關係竟然在他的反對之後還延續?究竟安東的情緒會怎麼呈現,在這裡父親暴虐的脾氣已經刻印在觀者的心中。

倒數第二個劇目是女兒的生日派對,安東也在此時跟母親對質,也發現米蘭已經另尋新歡瞬間情緒高漲對米蘭施暴,所幸米蘭的家人發現解圍;在這之後帶回半夜新租屋處,利用瘋狂的電鈴聲、大樓電梯的聲響去形塑恐懼時刻的來臨:

安東攜著獵槍,來到租屋處前,對著米蘭一家瘋狂開槍破門而入。最後在鄰居的報警之下安東逮捕就案,全劇劃下句點。

導演與編劇試圖去呈現外人介入家庭關係是荒謬的,雖然鄰居報警也見證了了一家人的結局,但最後還是乖乖關上了門,過自己的日子。試圖就此去闡述清官難斷家務事的現代社會窘境,究竟旁人要怎麼去評斷家庭糾紛與暴力?

在我們與家父長社會脫節之前,一切的評價都會是扭曲歪斜的

在我們與家父長社會脫節之前,一切的評價都會是扭曲歪斜的,面對家庭問題,最終判決的決勝點竟然是社會對人的評價,而不是最接近的親人的反對,連本片的劇目呈現也是,脾氣暴躁以打獵為傲的安東一家人,男人接管家庭,有權掌握對孩子的監護;女人被冠上神經質洗腦孩子刻意不與父親接觸的印象導致法官(整部片中法官監護律師辯方律師都是女性)還是對辯方做出了有利的判決;法官有說:你的孩子一面倒的排斥你,這方面並不尋常。但還是偏好社會對男人的正面評價,我不相信人人口中慷慨的好同事會是個家庭暴力者,在判決的結果中我的腦海偷渡了這個碎語。

全劇鮮少配樂,連片尾劇組名單也是安靜地帶過,所有的聲響都來自角色的腳步聲、汽車的噪音、環境雜音等等,在許多刻意拉長的片段顯得十分不耐煩,卻也營造最後連續不斷的電鈴聲、電梯移動、槍響的恐怖情節。

人不可能去完全改變誰,但我們可以選擇離開不適合的人,同時,被拋下的也得接受現實,或有人得讓他接受去輔導他成為能夠融入親密關係的個體

家庭關係之中該如何去界定彼此的角色、在夫妻失和的時候又要如何維持孩子的愛與歸屬,人不可能去完全改變誰,但我們可以選擇離開不適合的人,同時,被拋下的也得接受現實,或有人得讓他接受去輔導他成為能夠融入親密關係的個體;家庭結構必須是失衡的,失衡來自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親情關係的影響形塑人格十分關鍵,孩子是遠遠重於父母本身,當父母無法帶給孩子穩定的家庭結構(有爭吵也好,但也要懂得如何讓孩子接受到,爭吵是對家庭有助益的循環)那麼這個家庭必然是失敗的。

家庭結構必須是失衡的,失衡來自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親情關係的影響形塑人格十分關鍵,孩子是遠遠重於父母本身,當父母無法帶給孩子穩定的家庭結構,那麼這個家庭必然是失敗的。

世代與世代之間,家庭關係會如何的演進,是一再複製相同的家庭觀,或是我們能夠見證新的家庭結構的成立?在父母必然與孩子無法脫節的處境之中,面臨關係緊張甚至某人凌駕整個家庭關係時,要如何讓家庭度過風暴,是每個人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必須去探究跟思考的問題,雖然一進入關係必然狀況百出,但至少會讓自己陷入情緒風暴的部分是能夠建設與預防的

以上雖然自己思考得不夠深入有偷懶之嫌,歡迎大家提出建議與批判!

討拍ing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不吝嗇給個掌聲X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