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的隱喻 | 疫病與社會的十個關鍵詞

Jyun Yi Wang
Oct 25, 2020

--

十個關鍵詞,依序在書中登場與討論,面對全新的疫情,作為一個人類學者疫情之下的研究思考與分析筆記,是一個比較不嚴謹,面對大眾所寫的著作,提供十個問題及作者本身所蒐集的資料與見解。

汙名

討論疾病的命名(尤其新興疾病)與汙名的連結,引用高夫曼汙名的關鍵並非人或標籤本身,而是背後隱藏的社會觀點。更進一步指出當被貼上標籤的人與既有的負面刻板印象結合起來,便是汙名出線的關鍵環節。本章整理WHO新興疾病的命名簡史,2009 H1N1造成豬隻大屠殺,以色列與墨西哥的爭議、2015 MERS中東國家的抗議等等,造就2015WHO根據"Do no harm"原則訂定新的命名指引。以及檢討從中國當局開始到台灣、世衛、美國等等璇還不已的偏見對立,只會讓對於他者的汙名歧視在日常生活中永續長存的,想要終結汙名歧視的循環練,沒有人是局外人

人權

本章著重在個人與公共的拉鋸,這也是我最有興趣的主題之一,公衛的核心理念是將個人至於集體的利益之下,尤其當人群面對不確定的風險之際,對個人自主權的限制常被社會視為正當之舉。但公共衛生的公共的界定為=何?由誰制定這些界線?以公共知名犧牲個人利益的底線為何?並且探討在公共之名下對個人的污名、恐懼及其衍生出來的暴力。但也認為只有重視法律和開放討論,才有機會反省並修復錯誤,讓社會得以調整對個體造成無謂傷害的可能性與程度。

https://www.google.com/url?sa=i&url=https%3A%2F%2Fungroovygords.com%2F2019%2F04%2F03%2Findividualism-vs-collectivism%2F&psig=AOvVaw2KqxUlxRBhM1pfyCKTqdt7&ust=1603688666226000&source=images&cd=vfe&ved=0CAIQjRxqFwoTCMid0Pz7zuwCFQAAAAAdAAAAABAT

公衛倫理

整理IRB的歷史以及中國的IRB建置過程,與中國目前IRB的困境。並且探討當時頗具爭議的The Lancet所發表的文章,"公共衛生機構應根據其所掌握的訊息,在公眾賦予的資源及權利下即時行動"原則相違悖,也禿顯當今中國公衛倫理的困境。也討論台灣直接逕行將政府基於疫調監測所獲得的公衛資訊,直接轉成流行必學研究材料的防疫與研究的倫理(鑽石公主號案)。

IRB的來源也是各種血淚換來的,其中催生美國IRB制度的便是震驚全美的塔夫斯基研究,在即便抗生素研發成為第一線治療(且可痊癒並且減少第三期梅毒的發生率)還是不給參與試驗者治療就為了作者自己的研究。https://www.google.com/url?sa=i&url=https%3A%2F%2Fmappingignorance.org%2F2017%2F06%2F26%2Fsyphilis-at-tuskegee%2F&psig=AOvVaw0EzxpHFmYgFsMFlsiVX2pm&ust=1603688401237000&source=images&cd=vfe&ved=0CAIQjRxqFwoTCLiQ5_76zuwCFQAAAAAdAAAAABAJ

WHO(全球衛生)

世界衛生組織的歷史,其實正是人類共同追求健康安全的逐夢史,也是人類在築夢過程中的政治競合史。整理世衛的歷史從醫療輸出->社區健康與基礎衛生->經濟發展模式->到後續弱勢領導,捐款者跳過WHO挹注包括美國CDC、藥廠等等進行科研但WHO仍在疫情爆發時不可或缺的角色。

CDC(全球衛生)

探討美國CDC架構套入中國特色以及台灣特色下的問題與瓶頸,這部分比較著重在中國的狀況,一個沒有監督的(或是監督者比起CDC更不見光)CDC所面臨的政治制肘,一個頗具專業的中國CDC卻在2019年疫情爆發之後沒有辦法快速的反應及通報,事有其因。可以搭配公共電視之前所撥的WHO紀錄片服用。

中醫藥

中醫藥與政治的牽扯,並非始於今日,自從西方現代性影響中國起,中醫藥就未曾擺脫過政治傾向的角力。最重要是探討中醫藥是否有效的問題或是疫情中爆發的黃連之亂等等,這些都是整體問題的枝微末節,重要的是必然有投機者濫用中醫藥所象徵的民族主義,並成為他們的保護傘。文中點醒我的是針對新興疫情,中醫藥有幫助固然全民之福,但沒有效也不需要否定其價值。要跳脫民族主義才能平心氣和看待中醫藥的角色。

道德模範

成為道德模範,究竟是社會對他們承擔高度職業風險給予的肯定,還是他們可以避免的沉重負擔?如果道德光環是"以國之名",是最高榮譽,台上受人稱羨,台下中人之眼卻也是其盯著受獎者。當集體主義稍緩後,成為模範吸引力降低甚至備受質疑,更甚者也看到建立方倉醫院的公人們前一步被表揚卻在要求合理薪資時,被攻擊不是為國付出為何還來爭取個人利益云云的狀況(台灣醫護面對的處境也一樣)。一個成熟理性的社會,不宜塑造、高捧英雄,而應深入探問英雄出現的真實處境。

標語

標語口號,向來是為了宣導並促進從眾性,是一種動員全眾的策略。換言之,集體主義思維正是標語口號的依據。標語與汙名之間的交互作用。在中國教育程度大的國家,將政策訊息簡單化、通俗化、口語好記、不用思考,以求民眾在朗朗上口的念誦中,達到標語口號傳播、內化和實踐的效果。但相對而言的是亦有純做交辦了事(參照本書及"梁山"一書中詳述)、不符民情、加深汙名的作用、甚至作為政治利益操弄動機等等。對於任何集體主義的逆向反思式民主社會不可或缺且須練習的反省能力。

中共各式文宣,根據地方幹部的文采有的典雅有的口語甚至俚俗https://www.google.com/url?sa=i&url=https%3A%2F%2Fk.sina.com.cn%2Farticle_213815211_0cbe8fab02000u5dw.html&psig=AOvVaw0uLhYZxNHd9HAZJS5No8Ww&ust=1603687482808000&source=images&cd=vfe&ved=0CAIQjRxqFwoTCKD547f8zuwCFQAAAAAdAAAAABAD

隱喻

隱喻是語言的常態,表現出人類生活中無所不在的類比思維。生活中最常遇到就是女性罹患性病就是不檢點;男性感染HIV自動連結男同志、吸毒;親友罹癌就是生命所剩不多......。或是疫情出現之後新聞媒體所流傳各種新名詞、新口號,這些新名詞口號背後不一定有實質意涵、學理上的根據。跟疾病相關的隱喻往往是負面的,並常和社會中的其他既定刻板印象掛勾,並且超越現實,成為獨立且本質化的存在深植人心。作者舉中國痲瘋防治時全民作戰的狀況作疾病作為隱喻的分析,套討奇效的成果及後患隱憂。如同蘇珊桑塔格所說社會對待疾病最真誠的方式,而且也是病患看待疾病最真誠的方式,就是盡可能地消除或抵制隱喻性的思考。

圖為台灣樂生療養院,文中作者引用研究中國漢生病的歷史,探討疾病的隱喻所帶來的禍害,包括民眾對疾病的恐懼慢一戰對病患、醫師的歧視及暴力攻擊等等http://losheng-literature.blogspot.com/2007/10/blog-post_31.html

旁觀他人之苦

最後討論關於人類學者、攝影師、記者等等,面對苦難是見的紀錄時,常常被質疑當時"你們做了什麼?"、"幫助了什麼?"作者力辯"能做到旁觀,見證他人的苦難本身就具有意義,這是起碼的倫理行動",其實在螢幕或書本後的我們坐著批評旁觀他人之苦的作品,比起任何投入旁觀他人之苦的行為,容易多了。更甚者,縱使是醫師本身,也是旁觀著病人的苦痛,身為醫師雖是介入疾病的人,但也正因為要介入疾病,我們必須旁觀病人承受的苦難,光是旁觀本身就是倫理與情緒的勞動。旁觀這件事並不如字面上容易,並不一定是冷漠的狀態,旁觀不等於袖手旁觀,旁觀本身即是情緒與倫理的投入,是一種行動。

結論

每次閱讀,其實都是在找自己所不懂的、所未能洞察、未能理解甚至偏執的想法,在每本書中探詢生命中所見所聞問,更確實質疑與探討,每次閱讀都能獲得不同的收穫與動能。對於武漢肺炎至今整整一年,本書提供十個關鍵詞進行初步的探問,讓學界、一班民眾有進一步的認識以及體會,期許進一步的研究動能以及討論,這是自由民主的國家與封建的社會最大的不同,也是面對疫病能量最大的差距。

---
疫病與社會的十個關鍵詞
作者: 劉紹華
出版社:春山出版
ISBN:9789869949200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2002

--

--